新聞資訊NEWS
當前位置 :首頁 > 行業資訊 > 如何理解“智慧社會” :萬億市場與科技創新展望
如何理解“智慧社會” :萬億市場與科技創新展望
發布日期 :2017-11-21 瀏覽次數 :756

       在探討智慧社會之前,不得不提智慧城市 。兩者雖然都由科技驅動 ,但在構成要素 、運行機製 、係統協同上有著明顯不同 。

      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 、工業化和城鎮化融合的產物 ,是用信息和科技手段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交通擁堵 、環境汙染 、要素資源緊張等城市病的重要舉措 。

       智慧城市概念最早由IBM公司於本世紀初年提出 ,其主旨是希望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 、分析 、整合城市運行核心係統的各項關鍵信息 ,從而對於包括民生 、環保 、公共安全 、城市服務 、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 ,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。

       智慧城市理念一經提出 ,在全球眾多國家和城市得到了響應 。2009 年 ,美國愛荷華州的迪比克市宣布 ,建設美國第一個智慧城市 。2010 年 ,歐盟委員會公布了未來十年經濟發展計劃 ,明確提出要走“智慧增長 、包容增長 、可持續增長”道路 ;中國 、澳大利亞 、日本 、韓國等國家也紛紛出台智慧城市建設計劃 。

       中國雖然並非是最早實施建設智慧城市的國家 ,但得益中國快速的城鎮化進程及在公共建設中的執行力 ,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成效顯著 。截止2016年5月 ,全國95%副省級以上城市 ,超過76%的地級城市 ,總計超過500座城市 ,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 。以在建智慧城市數量來看 ,中國已經是智慧城市建設大國 、成為世界智慧城市創新的主要試驗場 。

       而此次智慧社會概念的提出 ,不僅是對智慧城市外延的擴充和內涵的提升 ,更是從頂層設計的角度 ,為經濟發展 、公共服務 、社會治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目標 。

       首先從覆蓋範圍上來看 ,智慧社會涵蓋範圍更廣 。智慧城市選擇的切入點是以城市為核心 ,其運行的重要載體和平台均是城市 。一方麵是城市麵臨的問題突出 ,另一方麵是在城市建設智慧服務 ,具有更高的經濟性 。

       但事實上 ,隨著互聯網連接範圍的擴展 ,將更多區域納入智慧服務範圍的能力在提升 ,成本在下降 。以沈陽建設的“智慧社區”為例 ,就通過互聯網的連接 ,實現了對城市社區 、涉農社區全覆蓋 。

       未來 ,“智慧”的生產 、生活 、服務不僅僅是解決城市所需 ,也將在農業 、農村的現代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,智慧鄉村 、智慧農業不僅有利於提升農村的生產 、生活效率 ,也將對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製機製方麵發揮重要作用 。

       其次 ,從運行機製上來看 ,智慧社會將更側重多中心的創新係統驅動 。相較智慧城市致力於打造的政府 、企業 、居民的互動機製而言 ,智慧社會更強調在科技支撐下的創新係統協同 。生產 、生活 、治理 、服務將更有機的形成為一個整體 。某種程度上而言 ,智慧社會是在政府提供智慧平台 、標準的基礎上 ,由企業 、機構 、居民共同打造智慧政府 、智慧企業 、智慧城市 、智慧生活 。

       在智慧社會的體係下 ,社會創新係統將呈現更加多元化的分布 ,社會創新係統的每一個環節 ,都可能成為某一項智慧功能的發起者 。這種去中心化的體係 ,將產生更為強大的創新動力和勢能 。以共享單車為例 ,其正是從企業端發起的一項社會創新 ,最終帶動了整個交通體係的變革 ,從而提升了交通效率 、完善了人們的交通體驗 。

       第三 ,從規劃布局上看 ,智慧社會更強調頂層設計 、基礎數據的互聯互通 。在以往的智慧城市建設實踐中 ,各個智慧城市之間由於其標準不統一 、建設側重點不同 ,在一個城市享受智慧的居民 ,到了另外一個城市,同樣會遇到“不智慧”的難題 。

       而智慧社會的目標 ,顯然是從更高的願景提出了未來建設的頂層規劃 ,更強調整個社會基礎數據 、標準 、技術的共建 、共享 ,未來的智慧社會將不再是某一城 、某一領域的構造 ,而是要讓智慧的服務深入到全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。

       總體來講 ,智慧社會是指基於大數據 、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和規則,社會各界積極參與 ,有效利用前沿科技 ,從而形成基於智能和數據的生產 、生活 、治理循環驅動的創新社會形態 。

我國智慧社會的建設現狀

       2017年是我國正式接入互聯網的第23個年頭 。在這23年裏 ,科技與城市 、社會和國家緊密結合產生的影響力 ,已經遠勝從前 ,並在全球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 。

       中國通過手機來進行的第三方支付占交易總量的75%,遠高於美國20%的比例 ;大疆占據了全球近乎90%的無人機市場 ;摩拜單車在全球9個國家的180多個城市投放和運營著超過700萬輛共享單車 ,全球用戶超過2億 ,每天提供超過3000萬次騎行 ;60%的醫療微信公眾號提供了掛號 、電子病曆查詢 、診間支付等移動醫療服務 ,科技帶來的數字紅利無處不在 。

      (一)社會和經濟全麵加速數字化

       隨著數字技術 、移動互聯網 、物聯網等的發展 ,個人的行為軌跡 、工廠的生產線 、城市的基礎設施 、商業服務等領域都越來越多地被記錄和隱射到手機傳感器 、互聯網或私有雲上 ,我國進入了數字化時代 。

       截止2017年6月 ,我國手機網民已經達到7.24億人 ;預計2020年中國數據總量將達到8.4ZB ,占全球數據總量的24% ,將成為數據第一大國和數據中心 。如此海量的數據必然會對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,經濟增長 、就業增長 、服務改善很大程度上都將通過數字化創造出的附加值來實現 。

      (二)數字經濟成為經濟創新增長的新動能

       當前 ,我國正在大力發展工業4.0 ,推動製造業的數字化升級 。大規模的製造業基礎 ,為推進工業4.0 、發展數字經濟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試驗 、推廣環境 。

       以紅領、海爾 、三一重工 、寶鋼 、長安汽車為代表的一批創新性工業企業 ,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 ,取得了顯著成效 。三一重工通過騰訊雲,把分布在全球各地的30萬台設備連接起來 ,能夠實時采集近1萬個運行參數 。基於雲計算和大數據 ,三一重工能夠遠程管理設備群的運行狀況 ,不僅實現了故障維修2小時內到現場、24小時內完成 ,還大大減輕了庫存壓力 。

       據騰訊研究院測算 ,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,其體量占到中國GDP30.6%的比重 ,帶來280萬新增就業人數 ,成為中國創新增長的新動能 。

      (三)政府加快數字轉型

       縱觀英國 、美國 、韓國、新加坡 、澳大利亞等國家政務的發展曆程 ,近兩年均將移動政務作為政府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內容予以重點推進。我國借由在移動互聯的先發優勢和天然的用戶基礎 ,政務服務在移動端的發展已取得顯著進展 。

       目前 ,“兩微一端”已成為各級政府開展政務工作的普遍標配 ,位置服務 、移動支付 、人臉識別 、區塊鏈 、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集成應用 ,極大提升了政務服務的效率和市民滿意度 。

       2016年 ,全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達到2.39億 ,用手機繳納交通罰款 、生活繳費 、掛號預約 、參與社會治理等已成為生活常態 ,例如全國有超過2400萬的用戶在微信上查辦交通違章 。而使用微信城市服務平台獲取政務服務的用戶總量已超過3.1億 。

       如果說服務移動化解決了公共服務的第一個痛點 ,壓縮連接層級 、流程扁平化則是科技賦予政務服務的第二個價值點 ,這使得政務服務的效率較PC互聯網時代有了本質改變 。而治理模式從單一的線下管理轉為雙向互動 、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社會協同治理轉變 ,同樣也是科技對社會治理模式的賦能。

      (四)“隻帶一部手機出門” 的生活方式已至

       互聯網 ,尤其是移動互聯網 ,已經像水電一樣成為普惠化信息基礎設施 ,推動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向智慧互聯演變 。在購物 、點餐 、理財 、社交等線上場景基礎上 ,近兩年機場 、超市、專賣店 、景區 、電影院 、醫院甚至是路邊小攤 、菜場等線下場景也在快速數字化 。

       2017年10月2日起 ,故宮正式邁入“博物館全網售票”時代 ,網絡購票或現場掃碼購票方式全麵取代售票窗口 。全網售票的施行不僅將購票等候時間從原來的人均15分鍾降低為5分鍾 ,還杜絕了黃牛倒票現象。

      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 、物聯網 、雲計算等技術不斷成熟及應用 ,人們的生活方式必將迎來更大的突破和變革 。

全球智慧社會的未來展望

       智慧社會的未來並不會停留在科幻小說裏 。號角已經吹響 ,智慧社會的概念會加快形成共識並在各個領域落地 ,總體將呈現以下四大趨勢 :

      (一)進入由人工智能驅動的自動化時代

       每一次自動化革命都會帶來顛覆性的變化 。第一次革命由蒸汽動力驅動 ,第二次由電力驅動 ,第三次由計算機驅動 ,第四次的自動化則由人工智能所驅動 。未來 ,人機物將互聯融合 ,數字社會不僅僅是物理世界的簡單映像 ,而將成為人類社會新的發展空間 。

       AI記者 、數字工廠 、機器人律師 、沃森醫生等預示自動化將滲透擴散到新聞媒體 、製造 、法律 、醫療等整個經濟社會當中 ,帶來比傳統領域更多的發展動力 。

      (二)觸發形成一個萬億級的市場生態

       科技在經濟社會領域的全麵爆發將創造一個萬億規模的市場 。據美林銀行最新研究預測 ,未來10年 ,全球城市化將推動智慧城市市場保持年均18.8%的增長 ,市場規模將從2015年的540.6億美元擴大到2016年的3.5萬億美元 。

       智慧城市是一個複雜的生態係統 ,需要多元主體的協同創新 。未來 ,政府部門和企業 、大中型企業和初創企業將在各個層麵進行緊密合作 ,做大共同利益“蛋糕” 。在國內外智慧城市眾多落地案例中 ,生態鏈打法已經初見成效 。

       例如 ,通用電氣(GE)2015年新成立的新能源業務公司Current 、AT&T 、英特爾加初創企業的生態鏈模式先後參與了聖地亞哥 、亞特蘭大等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設 。Current提供照明方案 、AT&T負責建設LTE網絡支持傳感器的連接 ,英特爾負責將處理器內置在LED燈具內 ,初創企業ShotSpotter 、CivicSmart則負責停車等具體應用的開發 。

      (三)智慧能源 、建築、政務 、安防將迎來發展新機遇

       智慧社會的建成涉及建築 、政務 、交通 、能源 、醫療 、教育 、安全、環境 、水資源等眾多垂直領域 ,並表現出了不同的熱度 。各國對節能減排的剛性需求 ,將推動各國在技術上尋求突破 ,加快數字化和新技術在現有能源基礎設施中的整合創新 。

       據悉 ,中國 ,法國 、英國 、美國 、德國 ,印度和西班牙等國家近兩年部署了大量的智能電網技術 。相比其它部門 ,智慧建築盡管仍處於新興階段 ,但受益於智慧家居理念和成本下降的驅動 ,更多的傳感器將在樓宇自動化和樓宇管理係統中被部署 ,從而智慧建築呈現出加速度 。政務 、安防作為政府強力主導的領域 ,將從技術應用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。

      (四)數據價值和數據摩擦並存

       隨著科技幫助城市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 ,從能源效率到交通阻塞到幫助無家可歸者找到住所 、減少公園犯罪 ,技術應用和數據共享帶來的價值越來越大 ,反過來又會產生新的海量數據 。IDC預測 ,到2025年 ,全球數據將增長到今天的10倍以上 ,更重要的是數據的複雜性也將呈指數級增長 。

       另一方麵 ,不論是機器學習的新進展還是應用係統的新突破 ,智慧城市建設對實時 、完整數據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 。實際上 ,城市數據因各種各樣的目的而在不同環境中采集並測量 ,在很大程度上是沉寂和分散的 。要想將這些數據連接起來 ,因數據主權 、隱私保護 、數據安全 、數據流動規則帶來的摩擦無可避免 。從自動駕駛 、基因改寫到火星移民 ,這些未來的願景縱然令人興奮 ,但可能因為上述挑戰而慢下來 。

網站導航NAVIGATION
聯係金年会CONTACT US
皖ICP備17012323號-1 技術支持 :